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了2017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報告指出,2017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收到《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142.9萬份,化學藥品占82.8%、中藥占16.1%。
藥品不良反應是什么?為什么很多中藥說明書里不良反應一欄是“尚不明確”?環球網健康頻道特別專訪了曾經擔任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價中心特聘專家,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專家孫忠實跟大家科普一下藥品不良反應。
環球健康: 什么是藥品不良反應,怎樣看待藥品的不良反應?
孫忠實:關于藥品不良反應,我國有清晰的定義,就是合格的藥品在正常的劑量和用法之下,出現與藥物無關的反應。一般來說,藥品出現不良反應是不予追究法律責任的,因為跟藥品質量沒關系,跟醫生用藥也沒關系,是病人的個體化反應。
為什么會有這種規定?從醫生和企業角度來說,是為了保護他們,否則誰敢用藥?但從患者角度來說,他們遭受了痛苦。但這個痛苦是為了治療而必須付出的代價。是藥三分毒,不管中藥西藥、處方藥還是非處方藥。例如青霉素的過敏反應,一萬個人當中可能有一個人出現過敏反應,那這一個人就是為治療而付出的代價,是告訴另外9999個人要做皮試。
所以,藥品的不良反應應該被我們看作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是一定會有的。它的發生率有高有低,有萬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可能性,有罕見、少見、偶見、常見等情況。
環球健康:如何評價藥品不良反應?我國對藥品不良反應有何監管措施?